遠在古代,
祖先便在龍井這塊土地上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。
在德新鄉原始文化遺址和石井龍泉洞原始文化遺址,
曾掘出磨制的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。
對出土的木炭經過測定表明,是距今三、四千年前的遺址。
- 龍井市在西漢時,地處蒼海、玄菟郡境內。東漢和三國時期,為北沃沮地,后為高句麗占,轄屬于高句麗。西晉時屬肅慎(即挹婁)地。南北朝時,肅慎為勿吉(靺鞨),地
屬勿吉白山部。北魏時,繼為勿吉地。隋和唐代初期,地屬勿吉白山部,附于高句麗。唐和五代時期,屬渤海顯德府。遼代為東京道星顯路的女真部領地。金代初期屬上京路
的速頻路,后劃歸曷懶路,后期屬東夏國的南京地。元代屬開元路南京萬戶府。明代隸屬奴爾干都司、布爾哈圖等衛所。
- 1644年4月,清政府將興京、伊通以南,圖們江以北地區列為禁山圍場自清朝開禁以來,現龍井市境也在被封禁之列。這樣,從清初至光緒年間的二百多年里,龍井市境成
了人煙稀少的一片荒涼地帶。1881年(光緒七年),清政府廢除對圖們江以北地區的封禁令,設南崗招墾分局,施行移民興邊政策,公開招募朝鮮移民。1902年(光緒二十八年),清政府
在局子街(今延吉市)設置延吉廳,隸屬琿春副都統。1909年(宣統元年),清政府將延吉廳改為延吉府,隸屬吉林省東南路分巡兵備道。1913年,延吉府改稱為延吉縣,歸吉林省延吉道尹
公屬管轄,劃為6個鄉(志仁、尚義、崇禮、守信、勇智、春陽)、5個街(局
- 子街、銅佛寺街、甕聲砬子街、東盛涌街、三岔口街)、1個鎮(山河鎮)、59個屯。據1914年《延吉縣志》載,全縣總人口115961人,其中朝鮮族65855人。1929年,延吉縣公署改稱為
延吉縣政府,改鄉為區。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,延吉縣政府改稱為延吉縣公署,歸吉林省延邊督察專員公署辦事處管轄。1934年(康德元年)12月,延吉縣歸屬偽間島省,全縣6
個區共轄13個市(街)、29個鄉、469個村。
- 1945年11月,延吉縣各族人民成立了延吉縣人民政府,全縣設4個市(延吉市、龍井市、圖們市、明月溝市)、18個區,縣政府駐于延吉市。1950年10月,中共延吉縣委和縣政府機關從延吉
市遷到龍井市。1952年9月3日,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后,延吉縣歸自治區管轄。1953年5月,延吉市從延吉縣劃出,歸自治區管轄。1955年12月,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,
延吉縣歸自治州管轄。1965年4月,圖們鎮從延吉縣劃出設圖們市,歸自治州管轄。1983年4月7日,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。1988年5月25日,龍井縣經國務院批準,撤縣建市至今。